熟識藏族歷史文化的人們都知道,以前的藏族人尤其喜歡食生肉。生肉畢竟要比熟肉難消化,它加重了消化系統(tǒng)的負擔,導致許多藏族人民出現了消化系統(tǒng)疾病。因而,從某種意義上說,藏醫(yī)對消化系統(tǒng)的疾病有著比較深刻的認識和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公元8世紀,藏醫(yī)藥巨著《四部醫(yī)典》中記載了仁青常覺這個藥,指出它的功能為清熱解毒、調和滋補,用于陳舊性胃腸炎、潰瘍,萎縮性胃炎等各種疾病。下面是信譽藏藥網m.mhmusa.com.cn為廣大患者總結的萎縮性胃炎與胃潰瘍的形成及表現的相關知識。
萎縮性胃炎的形成與長期進食刺激性食物,嗜煙喝酒,膽汁返流等有關,常表現為上腹部脹痛、噯氣,惡心、嘔吐等,中醫(yī)辨證認為多是氣血虛弱所致,仁青常覺有補血、止血、行氣活血作用,能有效減輕胃部不適癥狀,改善病情。
胃潰瘍常表現為進食后上腹痛,十二指腸潰瘍多為空腹痛,進食后疼痛消失。藏醫(yī)學認為,消化性潰瘍主要是消化系統(tǒng)內陰陽失調,導致胃腸道有害菌滋生,形成潰瘍。消化性潰瘍的治療,就是要恢復消化系統(tǒng)的陰陽平衡。藏醫(yī)認為,“龍、赤巴、培根”是存在于人體的三大因素,它們之間的相互平衡維持了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和活動,三者中的任何一種出現病理狀態(tài),人就會生病。仁青常覺通過調和“龍、赤巴、培根”,消除疾病根本,故能有效治療胃病。
慢性萎縮性胃炎中醫(yī)辯證多為氣血虛弱或虛中夾瘀。本品補血的同時兼能行氣活血,在治療慢性萎縮性胃炎方面顯示出卓越的療效。1997年仁青常覺被國家衛(wèi)生部批準為國家中藥保護品種。沿用至今,以它的獨特功效,馳名于中外,倍受國內外醫(yī)學專家和廣大患者的高度評價。